绘画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4年,原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开设漆画专业,2010年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设立本科绘画专业,之后在原有的漆画方向基础上增设了油画、国画两个专业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绘画系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绘画系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新、科研力量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师德、能够胜任本科教育的师资队伍。该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合理,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漆画专业方向9人、国画专业方向10人、油画专业方向8人;绘画系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以上学位的13人。
绘画系分为漆画、国画、油画三个专业方向:
漆画方向学生主要学习漆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继承我国的传统漆画技巧,使传统漆画艺术得以发展。兼顾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受到美术创作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美术研究与创作能力。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速写、漆画技法、漆画创作构成基础、白描、漆画基础、油画、版画、综合材料、装饰画、漆画创作。
国画方向学生主要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继承我国的传统绘画技巧,使传统绘画艺术得以发展。兼顾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受到美术创作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美术研究与创作能力。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速写、白描、中国人物画技法、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国花鸟画技法、中国花鸟画创作、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国山水画创作。
油画方向学生主要学习油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掌握西方绘画技巧,使油画艺术得以在中国发展。兼顾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受到美术创作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美术研究与创作能力。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速写、油画技法、油画创作人体结构、绘画透视、美术概论、构图学、造型艺术训练、材料和技法。
1974年开设的漆画专业方向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最早开办、办学质量名列前茅,是学院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之一,在全国具有重大的影响。绘画系的教学强调艺术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并重发展,在训练学生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环境优良,绘画工作室及配套设施齐全,定期组织学生到外地写生。近年来, 200多幅师生漆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全国漆画展、全国工艺美展等大展,50多幅获得金、银、铜、优秀奖等奖项;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外围展、巴黎的中国文化年福建漆画展、上海世博会美展,福建省晋京现代艺术展等美术展览上,该系有100多幅作品入选、获奖;在北京人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党政机关与重要会堂馆所、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均收藏有该系师生绘制的大型漆壁画,为促进漆画成为独立画种、开创漆画专业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届绘画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参加《第四届福建省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就有29件作品入选参展,13幅获优秀奖(最高奖项),其中中国画六幅获奖,为福建省高校中中国画入选获奖数之首。
雕塑系下设传统工艺美术雕刻和城市公共环境雕塑两个专业方向,是完美体育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拥有10名理论和实践双强的教学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2名。
在教学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在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建院六十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数千名雕塑专业人才,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近十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百名,毕业生多为雕塑行业的骨干精英以及企业家与技术创新带头人。
该系教师在创作和科研方面取得诸多可喜的成果,在国家级美术作品展、工艺美术作品展及省级展览中获奖累累。雕塑作品《永不止步》目前陈列在瑞士洛桑世界奥林匹克总部博物馆;石雕作品《锦绣八闽》、《郑成功》、脱胎漆雕塑《妈祖》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教师作品多次赴香港及新加坡韩国等国进行巡展;积极强化横向合作,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装饰到省内各城市的标志性雕塑、景观雕塑,横向科研成果丰硕,这些雕塑作品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好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始创于1956年,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较早开办的实用性设计专业之一,是福建省艺术设计的骨干专业。该系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建设与知识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助教1人,有硕士生导师4人。近年来,本专业师生多次参加全国、全省视觉传达设计的展览和竞赛,在历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中国广告节、中国之星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平面设计大赛、华东大奖、福建之星创意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屡获奖。
视觉传达设计系注重学科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学体系完整,除重视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所开设的课程较全面的涵盖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专业范畴。教学中强调各专业方向的交叉互动,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注重实践案例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与国际、港台设计院校与设计师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各种设计竞赛与设计展览,搭建设计交流平台,以开阔师生的眼界和了解国际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动态。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系已与十余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设计开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性人才。
50余年来,该系培养了近2000多名各种层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界的优秀人才,其中不少成为著名的广告界企业家、著名设计师、知名学者等,至今分布在全国以及世界各地。
环境设计专业是从1975年开办的家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完美体育较早开设的专业。1995年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系,开始招收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2004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最受学生欢迎专业之一。该系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结构新、具有良好师德、能够胜任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该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人,占62.5%。
环境设计系自开办以来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立足于“三个基本”的教育思想,以强化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市场创意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毕业设计以“实题实作”和“文化创意”相结合,拓展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同时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环艺学年奖、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大奖、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等专业大奖赛,近四年取得包括四金一银四铜在内共四十多个奖项。毕业生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环境设计专业也是目前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方向之一。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本系共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1项,省级、校级科研、教改项目几十项。近5年来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2013年被福建省教育厅列为“福建省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福建烟草海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厦门路桥景观艺术有限公司、龙山文创园等签订了环境设计创新基地合作协议,发挥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特点,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多年来与有关的装饰工程公司合作完成了大量的设计工程与实施监理工作,为优化环境、提升环境品质做出了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环境设计系已具有专业规划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完备的特色,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与运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成绩显著,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
1985年完美体育官方网站开设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工业造型方向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目前福建省唯一的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2011获批为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学产品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品设计系提供四年制学士学位本科生、两年半制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非全日制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等教育层次。该专业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专业建设成果示范辐射成效显著,在省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目前已培养了一千多名工业设计本科生和硕士生,这些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各企业、公司和高校等单位,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产品设计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建设成效较为显著,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1人。该系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完美体育官方网站教学名师、中国机械工程学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中国图象图学学会理事、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兼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程图学会理事、厦门创意产业协会理事、厦门工业设计学会理事等。
产品设计系教学团队目前为完美体育官方网站校级教学团队,是完美体育官方网站“五一先锋岗”团队之一,专业负责人目前主持福建省设计学重点学科、福建省工业设计特色专业、福建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设计艺术数字化创新平台》建设,团队拥有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1门、完美体育官方网站校级精品课程2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完美体育官方网站教学优秀一等奖4人次、教学优秀三等奖1人次,完美体育官方网站优秀一节课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人次,完美体育官方网站课件比赛二等奖1人次,获得IF、全国美展、科技进步奖及各种设计竞赛等奖项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20余项。主持参与几十项国家、省部、厅级科研和教改项目,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及实践经验。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多本。
产品设计专业主要有设计基础、设计理论、设计表现、产品设计工程基础和产品设计5大专业课程群。设计基础涵盖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及设计构成等课程;设计理论涵盖设计方法学、设计程序、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学等课程;设计表现涵盖设计表现技法、模型制作和计算机辅助表现等课程;产品设计工程基础主要涵盖先进制造技术、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等课程;产品设计课程涵盖设计初步、改良设计及概念设计等课程。产品设计系始终把系统的设计基础知识当作重点,强调案例和过程教学、设计课程与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相结合,至今已完成五百多(套)件各类产品设计,其中已投产近百套。在近年的国内外设计大赛中,本系学生取得了一系列较优异的成绩,获得红点、IF、全国、省、市等各类奖项300多项。该系还重视设计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政府、企业长期合作,互动良好,与联想移动通讯有限公司、厦门松霖集团、灿坤集团、厦门路达集团、辉煌水暖集团、大千振宇集团、厦门拙雅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州宜美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进行大量的课题合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成立于2010年,是完美体育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方向之一;本专业方向从2000年起招收本科生,1980年建系,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服装系拥有一批富有设计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人。在福建乃至全国的鞋服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
建系至今,已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服装设计师,所培养的学生五年来连续入围中国时装设计师大赛“新人奖”并取得优异成绩,在“中华杯”国际服装大赛、“东华杯”、“浩沙杯”中国泳装设计大赛、“威丝曼”针织时装大赛、“万里马”首届中国时尚手袋设计大赛、“真皮标志杯”全国鞋类设计大奖赛、“乔丹杯”全国运动鞋设计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鞋设计大赛等全国各类服装、运动鞋设计专业比赛中屡获各项奖项。多年来与国内各大服装品牌、运动鞋企业协作完成大量的产品设计与科研项目,为优化国内品牌的产品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完成一批深受大众欢迎的服装与鞋类产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工艺美术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53年创办的民间工艺美术班和1956年开设的传统工艺美术雕刻班。本专业数十年来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陶艺、漆艺、木雕、石雕等工艺美术领域的优秀人才。
工艺美术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同时外聘多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参与课程教学。工艺美术系教师的艺术创新及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教师作品入选第十、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各类国内外艺术大展百余次,获得各类大赛金银铜奖数十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一项,教育部社科项目一项,省厅级科研课题、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研究二十余项,教师著作出版的高校教材一册,参编八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省厅级立项十余项,指导学生创作的工艺作品入选中国最高权威艺术大展“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各类展赛两百余次,获“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等奖项数十次;教学改革成果获福建省高等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工艺美术系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现开设陶艺、漆艺、工艺雕刻三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培养能动手、会创造,专业理论素养与工艺技能扎实,艺术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备,能在工艺美术领域、文化艺术部门、设计公司、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工艺美术品创作、教学、生产以及相关文化创意、设计研发工作或自主创业的高级工艺美术人才。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工艺美术系将与台湾顶尖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共同合作实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积极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走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协同培育海峡西岸工艺美术行业的精英人才。
完美体育官方网站是福建省首批开办动画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数字媒体艺术系是学院在2013年整合原艺术设计(动画)专业的本科师资与资源后开设的专业,于2013年度第一学期(秋季)正式招生,是我省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学位点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业建设以基于现代大学人才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知识、创新、能力与人格,这一理念发展本科教学新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将国家倡导人格本位的全人教育与专业成就建设融入本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课程中,塑造同时具有健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学子。可持续发展、社会化、数字化、国际化,是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基本发展策略,依托学校、院相关专业强大的学科优势,以培养具备整合程序、美术、企划、文化传播能力,以及具有创意、创新、设计、团队合作精神的数字内容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系有年轻的师资团队(35岁以下的教达50%)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全部海外博士)、硕士6人(海外硕士1人,985、211高校硕士5人),其中从台湾引进的设计学专业教授2人、设计学与信息学专业博士4人,韩国游戏专业博士1人。数字媒体专业强调开放办学,已与包括:韩国国立公州大学、韩国韩南大学、澳州莫纳什大学、台湾艺术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湾)等拟定了长期的教学与培养合作计划。
数字媒体艺术系分三个专业方向:(1) 数字动漫艺术设计方向:动画视觉风格设计、动画表演设计、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定格动画等;(2) 数字游戏艺术设计方向:3D动态捕捉实务、手机游戏设计基础、数字游戏创作、手机游戏创作等;(3) 新媒体艺术设计方向:微电影编导基础、数字交互界面艺术设计、进阶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手机应用设计基础、互动媒体设计、数字影视创作、数字艺术行销等。专业定位于“透过信息系统平台,以数字化方法传播产业创意内容的一种现代化专业”,是结合数字艺术之视觉包装及数字科技之展现效能,将各种知识之内容加以数字化与生活化,并经由各种数字传播媒介提供知识服务的新兴现代化专业;以如何“善用数字艺术与信息科技,学习知识、管理知识、包装知识、传播知识、行销知识,进而经营知识,以因应知识经济新兴产业的来临”为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以培育具有“创意设计、数字艺术、信息科技、数字媒体、网路传播等数字知识体系”的高阶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体可以服务“动漫、游戏、影视、设计、时尚、广告、观光、餐饮、仪典、传播、会议、网络”等国家重点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史论系成立于2011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学院便开设艺术理论相关课程,数十年来学院老一辈艺术理论教师如郑兰、蔡清枝、钱正坤等先生在困难环境中立志进取,为学院理论教学打下了的坚实基础。2000年以来,学院以建设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学和研究型艺术学院为目标,注重艺术理论学科建设。艺术理论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充实,梯队建设逐渐成型,课程设置初现规模。该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9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 4人。
艺术史论系承担全院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的所有通史通论、专门史及专门理论课程,并有校级精品课程1项。教学之外,艺术史论系更注重学科理论建设及艺术学科理论研究,近年来主持并参加国家、省部及教育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2项,国家文化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在《文艺研究》、《装饰》、《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世界美术》等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译)著5部,其中1部专著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前,艺术史论系承担完美体育官方网站高水平大学建设“艺术学理论”校级重点学科专项任务(2015-2017);该系将充分发挥理论建设与研究能力,为提升完美体育艺术理论研究水平,为学院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有全国性影响的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目标贡献力量。
公共文化教学部承载着完美体育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承担着全院非专业类公共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部包容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负责全院本科和研究生的公共英语、语文、体育、政治理论、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法学、体育学、计算机等多个一级学科。现有在职教师19 人,其中副教授 10人,讲师 4人,助教5人。
该部作为艺术学院的公共文化部,在构建学生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全面的职业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院教学建设过程中,我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强调外语基础,母语基础,人文基础,政治理论基础,强调艺术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互动,培养学生既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与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外,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公共文化教学部现向全院学生开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计算机信息基础》等十多门必修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公共文化课部教师还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中外经典电影赏析》、《中国旅游文化》等相关选修课程。
近年来,该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绩,共获得省级、市级、校级的各类科研课题十多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见于各级刊物。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化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福建赛区获得优秀奖;2013年完美体育学生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比赛一、二等奖;2014年完美体育学生获得首届福建高校文学作品大赛小说组一等奖;对体育锻炼高度重视,学院师生在与兄弟院校进行的各项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
公共文化教学部的教师将继续本着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宗旨,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艺术人才而不懈努力。
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成立工业设计大专班。199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98年工业设计专业被福建省教委列为工学学士学位授予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设立“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在2011年获批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全省唯一)的基础上,2012年又成功获得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在福建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区域企业互动良好,产学研合作完成的上千件(套)设计方案中有近百件投入实际生产,部分申报专利并获授权;师生设计作品在红点奖、IF奖、全国美展、中国设计大展、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国内外专业设计竞赛中屡获殊荣;历年来向社会输送了一千多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他们活跃于政府、企事业机构和高等院校,不少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完美体育的工业设计专业起步早,并曾在1996年-2006年连续11年面向理科招生,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教育家——克劳斯·雷曼教授、柳冠中教授、张福昌教授、尹定邦教授、李乐山教授等都曾受聘担任学院客座教授,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献计献策。为充分发挥完美体育官方网站作为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在资源共享、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对接国家和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学院于2015年恢复理工类招生。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业设计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发展工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及质量保障机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提升高校知识与技术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的能力,积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工业设计系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团队,能针对理科学生思维逻辑缜密、数理基础扎实的特点制定多样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专职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近100%、高级职称教师占71%,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主持或承担省部级、市厅级及校级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二十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其中,吴绍兰教授为海峡两岸工业设计专家工作站成员,陈圣燕副教授为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洪歆慧副教授曾获得厦门文化产业“十大年度人物”、完美体育官方网站“杰出青年教师励志奖”等殊荣…… 此外,我系还与完美体育官方网站其它院系共享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材料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师资,并长期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李乐山教授、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胡军副教授、大千振宇集团巫国宝董事长等资深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体育教学部是承担全院体育教学、体育科研、 课余训练和群众体育锻炼等各项工作开展的教学单位。体育教学部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力量强,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师德,能够胜任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本队师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现有在职教师五人,其中有副教授两人,讲师两人。
体育教学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不俗成绩。2010至2014年党派会省委立项课题五个。论文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收藏》、《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集美大学体育学报》、《福建体育科技》、《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学研究》等发表数十篇论文。体育教学部历年承办院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和排球赛等竞赛活动,并且成立了院田径运动队,积极参加校田径运动会。 在训练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3年第42届校田径运动会,学生获男子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乙组团体总分第二名,晋级校田径运动会甲组;教工组获男子青年组第四名、男子中年组第五名、女子中年组第四名。2014年第43届校田径运动会,学生获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女子甲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男子4*400米接力第一名, 女子4*100米接力第三名,女子4*400米接力第二名,并获得37个单项前8名。教工组获男子青年组第三名、男子中年组第三名、女子青年组第三名、女子中年组第四名。2015年校教工趣味运动会获第一名。2015完美体育官方网站学生“五四火炬”接力获第一名。学院派出的运动员经教练员的指导下,在完美体育官方网站的各项活动赛事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体育教学部根据美院专业实际情况正在逐步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本院特色的体育教学,实施宏观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着“教一、练二、考三”的教学理念,着重抓好在校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纳入体育评分管理。课后进行体育训练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与素养,也帮助同学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